跳转至

评价指南

基本须知

采用匿名/实名发帖的模式,每位评价者从下述维度评价该课程,并自愿附上描述自身情况的 tag。

评课过程中,请尽量考虑到个人能力带来的偏差。尽可能不要轻易给一门课下特别主观的论断(如“这门课很难学”,“所有内容都很简单”)。尽可能使用客观的表述,如“就笔者所知,至少一半同学可以在5h内完成该实验”。

不必拘泥于形式,可以针对自身情况和课程实际调整发帖结构,或增加/略去某些评价内容。

不存在的/重复的课程

对于不存在/重复的课程,暂且不要删除相关页面;可在「课程评价」模块中手动注明跳转。例如:

1
2
3
## 课程评价

见[编译原理-冯洋](./冯洋.md)

评价维度

评价者信息

反应评价者自身对该课程的投入程度及预期偏好。

如果可能引发歧义,应当在此处标注授课教师、选课年份。

课程内容

对课程内容的简述。让同学们了解本门课程的授课内容,特别是课题、实验、作业会重点学习考核的知识点。

教师特色

教师的教学风格特色。这一部分偏向于“评教”。

可以包含教师是否板书、是否读PPT、教师对重要内容的理解程度;对课后问问题、office hour的接受度、态度,所能取得的收获;教师对于陶瓷进组的接受度及建议时间节点,包括教师是否曾经在课程群内发布过招募意向;教师是否可能提供其他帮助,如生涯规划、心理疏导、就业内推等等。

考核与给分情况

点名:次数、方式、抽样比例;

实验、作业:内容及简介;

考核:题型、占比、题量、往年卷比例、概念题比例;

如果对具体比例不清晰,至少可以指出考试时间是否足够(对应是否应该考前刷一刷熟练度);考试理解性内容偏多还是细节记忆内容偏多(对应备考时是否仅需要理解知识点)

评分标准:建议指出作业、考试是否会严格扣除过程分(是否存在预估分数与实际分数相差较大情况)。建议给出多个档次的分数对应标准(如60分、80分、95分)。如果同学们不需求在这一项上尽可能拿分,可以参考更低的标准线。

课程难度:各分数段难点,对应在课程初期及退课截止时间前,通过自查自己是否可以掌握对应分数段的难点来预测修读本课程的得分,评估是否应当及时退课。难点指该分数段你认为最困难(思路、耗时)的任务内容。

工作量

对应该课程普遍意义上,在作业、实验、复习等方面需要投入的工时。由于学习效率因人而异,请合理评估大众普遍的工作时长,也可以针对自身情况特化描述。

学习指南

课程网站、推荐攻略、学习方法、考试策略、课程收获等一切于「如何 Survive」相关的话题。

评价模板

对于一份评价,请:

  • 在开头使用二级标题(##)标注评价序号
  • 使用三级标题(###)标注小标题
  • 不要误覆盖了最后的 ## 如何贡献 模块
  • 如果此前已有评价,请在前序评价之后增加评价,不要修改已有评价的序号

这里给出一份进行评价的 Markdown 模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 评价 1

### 评价者信息

**Tag**:保研;Rank 20%;2025 Spring修课

**Score**:100

### 关于老师

请输入文本。

### 前置知识

请输入文本。

### 课程内容

请输入文本。

### 作业、考试与得分

请输入文本。

### 工作量

请输入文本。

### 学习指南

请输入文本。

### 其他

请输入文本。

上传方式

  • fork 一份 NannaU-CS 仓库
  • 可以手动 fork
  • 也可以点击页面右上角的编辑标识,自动跳转到 fork 页面
  • 在 fork 后的仓库自行修改内容并 push 到 github
  • 如修改了仓库结构(新建/删除/重命名 md 文件),请同步修改根目录下的 mkdocs.yml
  • 向原仓库提交 Pull Request,等待审核

更具体的评课建议

这里补充了一些评课的角度与可能的评价标准。同学们可以从中获取一些评课的灵感。具体的评课形式、内容仍然是高度自由的。

课程难度

各分数段难点,对应在课程初期及退课截止时间前,通过自查自己是否可以掌握对应分数段的难点来预测修读本课程的得分,评估是否应当及时退课。难点指该分数段你认为最困难(思路、耗时)的任务内容。

作业难度:(1~3 既有简单内容,也有极具挑战的内容)

实验难度:(1 能够轻松完成)

考试难度:(2 在各门课程中中规中矩)

当堂听懂难度:(如3 指几乎不可能当堂听懂)

自学难度:(2 适当花时间就可以学会)

……

总评难度:?

补充:参考难度评价体系:

给出信息与计算科学导论的标准。这个标准一般用于评估数学、逻辑、理解、思维类任务的难度:

0:太容易了,我轻松搞定。/能够被本专业99%同学掌握,如课程名称。/新高考数学0~50分档/洛谷红题

1:有点小小难度,我花了一些力气才搞定。/能够被本专业90%同学掌握,如普通概念。/新高考数学正常情况50~120分档/洛谷黄题

2:到达我的极限了!我全力以赴之下,也不知道能否做对。也许需要运气,或者需要高人指点。/能够被本专业30%同学掌握,如需要半个小时思考的中档题。/新高考数学正常情况120~148分档/洛谷蓝题

3:这太难了,我肯定做不出来。/能够被本专业5%同学掌握,如需要2~5个小时思考的高档题。/新高考数学正常情况148~150分档/ICPC区域赛金牌线题/数学高联复赛一等线题/洛谷紫题

4:老师你在开玩笑吗?我们又不是姚班,这种题根本没有人能做。/能够被本专业1%以下同学掌握,如需要数日思考的终极压轴题。/ICPC区域赛全场仅2~3个队能做出来的题/IMO,IOI中高档以上题目/洛谷黑题

?:如果无法判定题目难度/自己未做出未学会,选该档而不要猜测是3还是4。

工程难度、记忆难度、其他难度体系(计算、社交、协作等等):待设计

课程体量

一些课程,如ICS、OS,在修读过程中水平会水涨船高。可将正常学习导致的水平提高考虑进工时估计中。

作业量:

60分所需工时(范围,h):

90分所需工时(范围,h):

本人得分对应实际工时:

记忆量:

60分所需工时:

90分所需工时:

本人得分对应实际工时:

工时修正值:对于下列几个任务,本人的预期工时为:

微积分单次作业工时:

大一高程大作业工时(以完成所评课程的对应阶段水平来估计):

其他必修课标准任务:

学习指南

不同分数段大纲:

90分要求的掌握程度/是否建议(部分)听课:

及格要求的掌握程度/是否听课/建议至少完成的作业:

时间表备注:

对于布置时间特别离谱的作业,建议预留完成时间。如习惯于在期末考试前布置新任务的课程,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在对应时间计划表中留出弹性时间;对于习惯于最后一节课讲新知识点三天后考试的科目,需要提前开始复习等等。

建议的提前复习时间、复习计划;

课程探索:

如何在前两个星期/前八个星期内,通过抽样攻关几个知识点/部分作业、快速确定自己是否适合本门课程/预估最终预计得分。

学习方法

自学/听课/B站,CS144对应课程/读教材/面向作业的学习;

前置知识

老师上课默认大家会的内容/课程。

课程资源

电子书链接、B站课程链接、其他资源的获取渠道;

往年卷链接、有几张公开往年卷;

作业答案 但是如果大家都知道的话你最好还是知道一下不然太吃亏了。但是我建议这里不要直接给作业答案链接,写一个“有标准答案”就够了。

考试策略

题量对应的做题速度;如果是开卷考试需要做哪些预处理;

课程收获(课程质量)

认真做实验的收获:

认真备考的收获:

认真听课的收获:

面向就业的收获:

面向考研的收获:

面向提高其他课程得分、耗时的收获(能力提高):

面向陶瓷老师、结交同学的收获:

其他收获:

选课指南

基于培养计划(如10选3)的选课建议、建议修读学期。

在同类课程中的竞争力。有时虽然课程较难、给分较差,但是基于培养计划仍不失为良好选项。

评论